摘要: 本文标题名下的(一)和(二)在雅昌艺术网陶瓷频道的资讯栏发表之后,一些陶瓷爱好者先后提出了一些问题,笔者在此以答疑的形式一并复之并期望就此进行互动。
浮光掠影看“缘来如‘瓷’---中福首届景德镇陶瓷博览会”(三)
作者:裘会军
本文标题名下的(一)和(二)在雅昌艺术网陶瓷频道的资讯栏发表之后,一些陶瓷爱好者先后提出了一些问题,笔者在此以答疑的形式一并复之并期望就此进行互动。
(四)答疑
1)中福古玩城不是在上海市浙江中路188 号吗?怎么变成福州路542号?
答:这是笔者的疏忽。中福古玩城有三个出入口:其一是东门,在湖北路119弄附近;其二是西门,在浙江中路188号;其三是南门,在福州路542号。笔者撰文时只注意并强调福州路是上海市的文化一条街,但由于福州路对于机动车的管制是单向行驶(从东到西),而且福州路上不便停车,由此给各位自驾者造成不便,甚歉!
2)为何要花费一些篇幅来描述中福古玩城的公交路线?
答:因为从互联网上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提问,即:如何去中福古玩城?因此,笔者用些篇幅进行描述,为这些人提供大致的方向和公交路线。
3)图一出现了三件作品。那么,那两件是仿“瓷母”呢?
答:这是笔者的疏漏,没有详述清楚。三件作品中,分别位于左边和右边位置的是“瓷母”,中间的那一件不是。
4)你认为仿制的这两件“瓷母”是地摊货吗?
答:正因为这两件仿制的“瓷母”不能视为地摊货,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为其配置可以旋转瓶身的底座,让观众进行360度的仔细观赏。而像本标题名下(一)文中的“图一”所示那样直接放在地上,瓶子的一个侧面又被展柜挡住,即便人蹲下来也很难观赏到全貌,更何况蹲下来长时间观赏是一件很累人的事。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绝对没有贬低地摊货的意思。这是因为我自己也摆过地摊,也经常逛地摊,也知道并看到地摊上确有一些收藏于民间的好瓷器。
5)杨津涛说《国家宝藏》吹捧的“瓷母”,不配称为国宝。他还提到马未都,说马未都认为这类瓷母不易提倡,艺术强调个性。因此,这样一件仿制的“瓷母”值人民币12.8万元吗?
答:我还是坚持认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杨津涛老师所写的文章之中,而且也体现在我自己所写的文章中。人类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我曾经读过杨津涛老师撰写的《<国家宝藏>吹捧的“瓷母”,不配称为国宝》这篇文章(欲看其全文,可链接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80112121338879.html)。
杨津涛老师在该文中写道:什么样的工艺,才能被视作有代表性呢?仍以瓷器为例,晚唐时期专供皇室使用的“秘色瓷”,釉色晶莹、清澈碧绿,烧制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要求。仅法门寺即出土了14件。这说明“秘色瓷”在当时可以批量生产,其工艺已经成熟。
同时,“瓷母”本身也无艺术性可言。收藏家马未都曾经在博客撰文称:“这类瓷母不宜提倡,各门类釉彩优缺点淹没其中,好不显好,坏不显怀。这是艺术之大忌,艺术无需搞平衡,艺术强调个性。”
“判定一种烧制水平的高下,主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种工艺是否在技术上有发明,另一个是创新出的样式能否支撑产品的批量生产。”
笔者对此表述自己的看法如下,供商榷:
1. “瓷母”作为《国家宝藏》的候选对象,能否成为国宝,自有定论。
2. 工艺成熟并不完全意味着可以批量生产
即便目前国内的陶瓷烧成工艺已趋成熟,但由于原料制备工艺、干燥工艺、施釉工艺、以及技术、设备、生产管理方面的差异,特别是由于我国的陶瓷原料(含土料、釉料、色料等)尚未实现标准化,加之辅料和燃料以及实际操作人员的不同,想要保持瓷器的批量生产而不出现色差和其它缺陷是不可能的。
笔者也以“秘色瓷”为例: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闻长庆先生长期从事(失传千年的)越窑秘色瓷的研制,在报废了数以吨位计的废品瓷器之后,才获成功。但即便如此,如果今天要其大批量生产秘色瓷,仍会遇到不少问题。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为何他的一件“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尽管有瑕疵,却标价高达人民币80万元的原因之一。
笔者再以气烧梭式窑为例:无论是与龙窑、阶梯窑、蛋形窑,馒头窑、倒焰窑,还是与煤烧隧道窑或油烧隧道窑相比,它在技术上是一种发明,它实现了对燃料的更新换代、对环境的保护、对窑内温差可以有效调控。然而,它却不能有效支撑高温颜色釉瓷板画的批量生产。即便是烧制同一位艺术家手绘的几副几乎同样的高温颜色釉瓷板画,其烧成后的画面也一定是不同的。这就说明烧制水平不仅与烧成制度有关、与燃料有关、与配套设备和操作水平有关,而且还一定与被烧制品釉料的特性有关(包括但不限于熔融起始温度、烧成温度、釉层厚度、釉的发色等)。
3.这两件仿制“瓷母”,每件12.8万元并不见贵
首先,如同杨津涛老师在文中所述:(“瓷母”)工艺成功率极低,严重依赖偶然性。
其次,这两件“瓷母”不仅釉彩多样、工艺复杂,而且涉及多人参与制作,费工费时。笔者的老同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孟树锋先生能够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将耀州瓷的刻花装饰做到极致,但他却做不了这样被仿制的“瓷母”。
再以目前国内仅有的俩位拥有4个国家级大师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葛军大师和王一君大师为例:前者可以将紫砂作品、后者可以将山东刻瓷做到极致,但却都做不了这件仿制“瓷母”。
最后,从制作是否精致;从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从传承和弘扬中国陶瓷文化;从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从景德镇是中国瓷都;从扩大就业和引导消费;从交由市场进行验证和调节;从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从笔者的另外两篇文章《陶艺作品的定价依据是什么?(二十三)》(可链接参阅http://tc.artron.net/20171023-1/n963079.html)和《提问和答疑(2):陶艺作品的定义是什么?》(可链接参阅http://tc.artron.net/20171205-1/n973304.html )的角度来看,虽然仿制的这两件“瓷母”不属于艺术品(因为文物不属于艺术品,文物的仿制也不能算作艺术品),但每件12.8万元并不见贵。
当然,商人会趋利而行动。如同当年的仿成化鸡缸杯,开始在市场上出现的是手工拉坯、手工利坯、手工绘画的制品,卖到人民币2,000多元一个。到后来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一味地杀价,导致用滚压成型或注浆成型取代手工拉坯、用贴花纸取代手绘、一个卖价才几十元的仿成化鸡缸杯在很多市场上出现。
因此,今后可能会出现因逐利而采用五花八门的工艺和手段来仿制“瓷母”,其价格也有可能会被压低,但“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总还是摆在那里的,就看消费者和收藏者如何去辨别了。(未完,待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