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各个部位称呼、表现形式(下)
摘要: 腹:瓷容器中部主要的盛物空间。一般罐类器物多为圆鼓腹;瓶类有直筒腹、扁圆腹、弧腹等多种样式;碗、钵有弧腹、折腹、斜直腹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产品,腹部造型亦有区别。
四、瓷器的腹部形式
腹:瓷容器中部主要的盛物空间。一般罐类器物多为圆鼓腹;瓶类有直筒腹、扁圆腹、弧腹等多种样式;碗、钵有弧腹、折腹、斜直腹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产品,腹部造型亦有区别。
清康熙青花花鸟纹盖罐
鼓腹:造型为腹部旱弧形向外凸出,线条丰满鼓胀。一般罐类器多为鼓腹。
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
直腹:腹部造型为直筒形或接近直筒形,有方、圆之分。如清代的棒槌瓶或方棒槌瓶。
清乾隆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
扁腹:扁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腹部前后问距小于左右间距,腹部横截面为扁圆形,如唐至辽代的皮囊壶、穿带扁壶,以及明代永、宣年间的绶带抱月瓶等。另一种扁腹为腹部扁矮、纵截面为扁圆形,如六朝青瓷唾壶和大部分紫砂茶壶。
宋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碗
折腹:又称“折腰”,指器腹中部有明显的弯折,折棱下骤然收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即有折腹的盆、釜等陶器,其他文化还有折腹盘、盂、壶等。五代、宋、元定窑白瓷盘、碗、盂等常作折腹的造型,后代多见于盘、壶等器。
清康熙五彩瑞兽纹瓜棱执壶
弧腹:多见于唐、五代及以后的执壶、罐等器,腹部压印数条纵向四槽,做出数瓣纵贯腹部的弧形凸棱,似南瓜形,也称瓜材腹。
清雍正霁红釉胆式瓶
垂腹:又称“胆形腹”,腹部上小下大呈自然下垂的孤线,形似悬胆。元、明、清常见的玉壶春瓶,明、清的胆瓶即为垂腹。辽代皮囊壶虽多为扁腹,但腹形上扁下鼓,也有垂腹的趋势。
五、瓷器的流部形式
流:俗称“嘴”,盛装液体的容器供液体流出的部位。新石器时代的陶爵和陶瓷有鸭嘴状流,亦有由器腹向斜上方伸出的管状流。后来,执壶等器多采用管状流。唐代注子的流短而直;宋代提壶流加长,略变弯曲,使注水动作更易控制。流与器腹相通的孔洞,初为单孔,清代起出现成组小孔的筛孔。
唐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直流:流呈直管形。直流一般安装在器腹上部或肩部,口伸向斜上方,如新石器时代的陶角、唐代的注子、明清的部分紫砂茶壶。唐代注子的直流还分为圆筒形和多棱形两种外观。
元龙泉窑青釉执壶
曲流:圆管状,细长而微曲,略呈“S”形。流口稍向外撇,斜削成尖圆形,便于控制水流的角度和力度。宋代的执壶和明清的酒壶及部分茶壶均采用这种流,一般安装在器腹中下部,后代有的还在流末端至肩部加一微曲或略带花饰的扁横梁,起加固和装饰作用。
明宣德鲜红釉僧帽壶
鸭嘴流:将圆形器口沿的一侧拉长,形似鸭嘴。明代的僧帽壶等器,都有鸭嘴流。
六、陶瓷器的底部形式
底:瓷器的最下部位,起承托或支撑的作用。一般将底与足统称为底足。器底或底足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平底、圈底、尖底、玉璧底等,这些造型均指器物外底,它们是鉴定器物时代、窑口的重要依据之一。
清康熙釉里红云龙纹钵缸
平底:指整个底面平坦,无明显起伏变化。有轻微弧凹的底形也可归人平底范畴。唐以前,平底为陶瓷器最基本、最常见的底形,唐以后的部分罐、壶、缸、盘等器仍作平底。
尖底:早期陶瓶底部的一种形式,瓶底作尖锐的圆锥形。见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尖底瓶。
唐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玉璧底:流行于唐代中、晚期。造型为圆形平底中心挖去一小片同心圆,形似玉璧,也称作玉璧形圈足。唐代越窑、邢窑、长沙窑等各窑口烧制的碗、盏等器均采用玉壁底。一般底部不施釉,较精致的制品,在底心内凹处施釉,只有圆环形底面露胎。
七、 瓷器的足部形式
足:陶瓷器底部以下类似腿的支撑部位。早期陶器的足以鼎的三足为代表,鼎足形状有柱形、锥形等多种;以后相继出现实足和圈足,圈足是瓷器最为常见的足形。此外,还有袋状足、高足、珠足等种类。随着时代的更迭、陶瓷器足部形状也有相应变化。
实足:为实心的整体。常见的足形有饼形足,陶质鼎、禹、爵、砚等器的柱形足、锥形足、兽形足、珠足等多为实足。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
饼形足:瓷器实足的一种。造型作圆饼形,外壁与器身之间有明显转折,足壁多微向外撇,底面不施釉,六朝至唐、宋的壶、罐、瓶、碗等器常采用这种足形。
明宣德青花蕃莲纹卧足碗
卧足:器外腹垂鼓,自然连接到底部,器型似伏卧状,底部中心内凹。卧足多用于明、清的碗上,鸡缸杯和少量瓶等器物也有这种足式。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高足:安装在陶豆、陶瓷盘、杯、碗的正下部,有圆柱形、圆筒形、竹节形、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等样式。高足有实心的,也有中空的高圈足,还有的足壁有镂孔。新石器时代陶豆的高足多为喇叭形留足、按孔圈足、竹节形等,细而长的高足习惯上称为柄或把,如大汶口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从隋代至唐初,南北青瓷窑大量烧造的高足盘,盘足中空,较粗矮,足底外撇,足壁多装饰多重弦纹,有的盘心饰印花。元代起流行高足杯,又称为把杯或马上杯,多为酒具。其高足有圆柱形、竹节形或喇叭形,也有实足。这种高足杯明、清景德镇窑一直持续生产。
清康熙五彩人物纹盘
双圈足:流行于清康熙早期景德镇窑的瓶、罐、盘等器物上。造型为内外两重圈足,内圈足略浅,由外圈足支撑。
明永乐青花海水纹香炉
柱形足:如直立的实心圆柱,支撑着器腹。一般由3至4个组成。常见的如鼎或香炉的三柱足。
明正德青花飞龙炉
蹄足:足下端形似兽类的蹄。这种足式见于六朝青瓷砚、香炉以及唐代三彩三足镇等器上。
来源:中国陶瓷杂志
编辑:久久创艺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